看着银行板块年内市值增长超2万亿元的新闻,又看看浦发银行37.8%的涨幅、建设银行创下的历史新高,这些数字在屏幕上跳动,像在嘲笑那些至今还在怀疑银行股价值的投资者。
记得2022年初,我在一个投资论坛上看到有人发帖:"银行股就是垃圾,永远别碰!"当时跟帖赞同的人不少。现在回头看,那个发帖人恐怕已经错失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。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:"市场总会用最残忍的方式惩罚那些固执己见的人。"
一,流动性的魔法与机构的阳谋
影响市场的因素千千万万,但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:流动性。钱多了,猪都能飞上天。这话虽然粗俗,但道出了资本市场的本质。现在的银行板块就是最好的例证——养老金、社保基金这些"聪明钱"的持续流入,让原本被市场唾弃的"大象"跳起了芭蕾。
但你知道吗?机构布局银行股可不是今年才开始的。我调出用了十多年的那套量化系统,上面的橙色柱状图清晰地显示:早在2022年,机构资金就在悄悄建仓银行板块。当时股价纹丝不动,多少人嘲笑这是"死钱"?现在回头看,那些橙色柱体就像黑夜中的灯塔,早就指明了方向。
展开剩余63%PS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,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。
如果不看好的话,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?显然是不会的!
二、高与低的认知陷阱
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尺子去量机构的心思。"涨这么多了该跌了吧"、"估值太高了不安全",这些想法本质上都是认知偏差。市场没有绝对的高和低,只有资金的进与出。
看看白酒板块的教训吧。从2023年开始,多少大V喊着"抄底白酒",结果呢?我的系统显示,"机构库存"数据在那年10月后就彻底消失了。没有机构参与的市场,就像没有导演的舞台剧,再好的演员也演不出精彩。
这些年我越来越确信一个道理:想要在市场中生存,就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。那些质疑银行股的声音,那些追捧白酒的呐喊,本质上都是情绪的宣泄。而数据不会说谎,它冷冰冰地记录着每一笔交易背后的真相。
现在的银行板块,"机构库存"数据依然活跃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那些掌管着亿万资金的操盘手们还在持续加码。他们看到的或许是我们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东西——也许是政策红利,也许是资产质量的改善,又或许是利率环境的转变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太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